top of page

以色列的故事第50頁

以色列的故事(6):以色列亡國,國民被擄與歸回

以斯拉記一至六章的故事(1)

Sunset Kayak_edited.jpg

​以斯拉記第1至6章的故事

 

按照中文聖經譯本的編排,以斯拉記放在歷代志下之後。當我們讀完歷代志下三十六章結尾,再翻開以斯拉記讀下去,便會發現這兩本書的結尾和開頭是一致的(參代下三十六22-23;拉一1-4),都是說波斯王古列元年,耶和華要應驗祂藉耶利米所說的話(耶五十二8-12,另參耶二十九10-14),使古列下詔書讓已被擄七十年的猶大人可以歸回耶路撒冷,並重建聖殿

藍天

若從首批猶大國民在公元前605年被擄到巴比倫來計算(參但一1),至公元前約536年第一批被擄的猶大人動身歸回耶路撒冷去,那麼便真的經過了大概70年。(也有學者提出,可由耶路撒冷聖殿於公元前586年被毀,至公元前516年聖殿重建完工來計算,也是70年。)

巴比倫國從來不會讓戰爭中的被擄者歸回重建。但巴比倫國只有短短66年便被波斯帝國所滅,波斯王卻採取懷柔政策治國,他准許國中那些被流放異地的人民,可以重回故土居住和重建,而且,對各族人民的傳統宗教,也予以寬大包容。

露營在山

以斯拉記一章2至4節,用希伯來文記載波斯王古列下詔文告的大意(這與六章3至5節記載的亞蘭文詔書內容稍有出入),連古列也自言是「耶和華天上的神…指派我在猶大的耶路撒冷為他建造殿宇」(拉一2)。

 

他不僅把尼布甲尼撒從耶路撒冷聖殿奪來的器皿交回,還呼籲其他人民獻出財物和牲畜來幫忙猶大人建殿!因此,許多學者都指出,被擄的猶大遺民帶着其他民眾所獻的財物和牲畜,歸回耶路撒冷的這一幕,很易令人聯想到昔日以色列人帶着財物和牲畜,出埃及和進入應許地的那一幕!

經文提到古列把聖殿器皿交給猶大領袖設巴薩(拉一8、11),後面又說委任他為省長(拉五14,和合本譯為「省長」,新譯本譯作「總督」),以及聖殿的根基是由他奠立的(拉五14、16)。

 

可是,以斯拉記的其他經文(拉三2、8,五2),還有哈該書(該一1、12、14,二2、21)、撒迦利亞書(亞四9)都提到所羅巴伯是猶大省長,是所羅巴伯帶領百姓建殿,並由他立了殿的根基的。

那麼,設巴薩與所羅巴伯是否同一人呢?

 

這個問題,聖經學者提出三個可能的答案:

 

(1)設巴薩是所羅巴伯的巴比倫名字(參拉二2;代上三17-19);(2)設巴薩是官方領袖,所羅巴伯是民間領袖;(3)設巴薩也許是所羅巴伯的長輩示拿薩(參代上三18)的別名,他可能曾任猶大省長,去世後由所羅巴伯接任。一般的釋經書都會以所羅巴伯作為帶領被擄猶大人第一次歸回和建殿的領袖

漩渦

第二章詳細記下與所羅巴伯一起歸回的人民,他們主要是以宗族和家族為單位的猶大人(拉二2-20,共18族),也有些是按地區來區分(拉二21-35,共22個地名),另外有四個祭司家族(拉二36-39),少數利未人(拉二40),餘下還有在聖殿歌唱的、守門的,並三十五族殿役(拉二43-54),最後的殿役可能不是以色列人。那些稱為「所羅門僕人」的後裔也可能不是以色列人;最後還有一些未能在族譜中查證其身份的猶大人。

 

第一次歸回的人數共約五萬人(參拉二64-65),主要是南國猶大和便雅憫支派的餘民(參拉四1);至於北國的以色列人,由於他們已經流放異地接近二百年,大都已經落地生根或與外族同化了。

徒步旅行在日落

第三章開始突顯了耶書亞所羅巴伯這兩人的領袖角色。

 

耶書亞出於大祭司的家族,他的父親約薩達是猶大國被滅前的最後一位大祭司,他在尼布甲尼撒攻城時被擄走(參代上六14-15,他的名字在那裏稱作「約薩答」)。被擄後的猶大人誠心悔改,在被擄地建立了本身的會堂,所以耶書亞接續成為大祭司(參該一1又稱他作「約書亞」)。

沙丘

所羅巴伯是猶大王約雅斤的孫(參代上三19,那裏記他是毗大雅的兒子,有學者認為,他可能是過繼給毗大雅兄長撒拉鐵作兒子)。他與王室成員一同被擄到巴比倫去,但由於約雅斤在被擄後三十七年獲新任巴比倫王釋放和厚待,得以善終(參王下二十五27),因此,作為他孫兒的所羅巴伯相信也生活得不錯,他亦該認識在巴比倫宮中任職的但以理。

 

耶書亞和所羅巴伯經過多年的被擄生活,如今終於親身見證耶和華的應許應驗,甚至還讓他倆有此榮幸,帶領首批猶大人歸回耶路撒冷,並重建聖殿。

徒步旅行

有學者指出,從巴比倫到耶路撒冷的路程要走大約一千五百公里,至少需時四個月。終於,大夥兒在七月一日齊集耶路撒冷,那日正好是吹角節(參民二十九1-6)。他們作的第一件事,便是在聖殿遺址的原有祭壇根基上,建造一個新的祭壇,重新按着神在律法書上的指示,獻早晚的燔祭(參民二十八3-4)。

 

到七月十五日便是以色列人三大節期之一的住棚節,這是一個歡樂的節期,眾民在這七日的節期中要住在搭棚或帳蓬裏,為的是記念出埃及後在曠野飄流的日子。歸回的人民守這節期正好配合他們的心境,因為他們同樣是經歷了飄流困苦而如今得享歡樂的。

白石

然後,他們便為到建殿工程籌劃,包括要購買石材和木材。

 

到了翌年二月,眾民便開始動工了──也許是刻意選定在二月的,因昔日所羅門也是在二月動工建造聖殿的(參王上六1)。當聖殿的根基在舊根基之上再次奠立後,許多見過聖殿舊貌的老年人都不住放聲大哭,無論他們是感觸而哭還是激動而哭,都把這七十年來的痛苦、悔疚、等候和期待哭出來了。其餘的民眾──包括未見過聖殿的新生代──也都振奮地高聲歡呼和叫喊起來!

礦物和石頭

猶大人的叫喊聲,顯示了齊心和振奮;但對周遭的外族居民來說,卻可能意味着威脅。於是,這些被遷移到此居住的外族人,便建議一起建殿,這至少從利益角度來說可分一杯羹,或從權力角度來說可佔一位置,甚或從陰謀角度來說是想從中破壞。

 

所羅巴伯等領袖感受到對方的不懷好意(拉四1稱他們是「敵人」),所以堅稱「波斯王古列王吩咐我們自己為耶和華以色列的神建殿」(拉四3)。

水泥牆

那地方的外族人立意要破壞這建殿計劃(拉四5),工程竟就此停止了約16年,一直至大利烏王第二年(拉四24),因著先知哈該和撒迦利亞以神的信息發聲催促(該一1;亞一1),猶大百姓才再次動工建殿。

 

期間,河西總督關注到這項工程是否得到正式批准,便上奏給當時的大利烏王查問。大利烏王查證檔案,找到古列王的詔書(拉六1-5),便回覆河西總督不可干擾工程,甚至還要從稅收中撥出經費來幫助工程順利完成。

 

終於,「這殿在大利烏王在位的第六年亞達月初三日,完成了」(拉六15)。

白色拱形天花板

這建殿工程由公元前約537年古列第二年開始,至公元前約516年大利烏第六年完成,歷時約21年,中間停工了大約16年,實際修建時間僅約5年。

 

當舉行了獻殿禮,這座被稱為「第二聖殿」便正式啟用,祭司和利未人再次按着班次在殿中事奉,接着眾民同守除酵節和逾越節作這部分的完結(拉六19-22)。

黃色至藍色漸變

第一批歸回的猶太人民在所羅巴伯和耶書亞的帶領下,重建了被毀的聖殿,並恢復了祭司獻祭和利未人在殿中服事。

在此特別一提,以斯拉記四章6節的亞哈隨魯王,是大利烏王的繼任者,那時聖殿雖已建成,但外族反對猶大人的聲音仍不絕於耳,以斯帖記便是記述亞哈隨魯王在位的歷史片段

 

至於以斯拉記四章7至23節記述的上奏控訴,其實是關係到尼希米之後帶領重建城牆一事,之所以加插在這裏,可能是為了顯示外族人對猶大人重建聖殿和城牆都大力阻撓。

​(以斯拉記第7至10章的故事,待續)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