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聖所與安息日的關係

神指示摩西該如何建造會幕和一切器具後,就叮囑以色列人要守安息日(出三十一12-13),甚至明言:「所以,以色列人要守安息日,他們世世代代要遵行安息日的規例,作為永遠的約。這是我和以色列人中間永遠的記號,因為六日之內耶和華創造了天地,但第七日就歇了工休息了」(出三十一16-17)。

 

之後,在著手建造會幕前,摩西也囑咐眾民要守安息日(出三十五1-3)。利未記也兩次提到「你們要謹守我的安息日,敬畏我的聖所;我是耶和華」(利十九30,二十六2)。經文接連把安息日聖所相連起來,兩者有甚麼關係呢?

​聖所是神的居所,是神親自臨在的空間,有別於外面的任何空間。當人要進入這神聖的空間,他就要有心理準備去面對一位聖潔和威嚴的神,這會令他注意到他平日可能忘記的事──他是一個有罪的人,他應帶着一顆怎樣的心來朝見神呢?始祖的故事顯示神是一個喜歡向人發問的神,他準備好去回答祂嗎?但與此同時,他應該會感到很高興和榮幸,因為他終究有機會親近造他的主,而這位更是創造萬物和至大威榮的神!

至於安息日,它是神所定的第七日,它有別於之前的六日,它是「歸耶和華為聖的」(出三十一15),因此它是一個神聖的時間。當人六日作工,到第七日的安息日,他要歇下一切的工,守這日為聖日。這一日,他要學習仰望那位賜他生命和恩典的主,明白到生命中一切的來源是出於神的賜予,而不是世間所講的出於人的努力和爭取。他要學習信靠神、學習享受與主一起的安息。世上的每件事物都在不斷地爭取我們的時間和注意力,能夠在主裡享受安息,實在需要對神有一定的信心。

 

因此,聖所是神聖的空間,安息日是神聖的時間,兩者都需要人從日常生活中分別出來,注視到他生命中有一位願意與人同在的神,敬拜祂、親近祂、相信祂。

水泥牆
獻祭的意義

       利未記列出了五種祭禮,其中三種是人樂意獻的祭,所以,耶和華對摩西說: 「你要告訴亞倫和亞倫的兒子,以及所有以色列人,對他們說:任何以色列家的人,或是在以色列中寄居的外人,奉獻供物的時候,無論是為還願,或是甘心獻給耶和華的燔祭, 就要...如果你們獻感恩祭給耶和華,要獻得可蒙悅納」(出二十二17-19,29)。

 

       神相信祂的人民會主動而樂意地獻祭給祂,因為祂會豐豐富富地賜福給他們,祂賜給他們牛羊、五穀、生活豐足,他們的回應就是獻上祭物來敬拜祂、感謝祂。如果他們曾經向神許願,當神應允了,他們也該獻祭還願。這是正常的舉動,否則就是忘恩負義。所以神在這裡指示他們,獻祭的時候應該獻甚麼為供物,以及祭司該怎樣處理。

       因此,如果把獻祭單純奉為律例,只是機械性地遵守,獻祭的人對神全無感恩之心,只看為例行公事或心感厭煩,那就會惹神憎厭,例如神藉先知說:「耶和華說:『你們獻上眾多祭物,對我有甚麼益處呢?公綿羊的燔祭和肥畜的脂肪,我已經夠了;公牛、羊羔和公山羊的血,我都不喜悅。你們來朝見我的時候,誰要求你們這樣踐踏我的院子呢?不要再帶沒有意義的供物來了,燒獻祭物的香氣也是我厭惡的』」(賽一11-13)。

​       另一方面,神設立贖罪祭和贖愆祭,是否表示神要人為本身的罪付出「懲罰性」的代價,要人付錢去買祭物來替代自己受罰,用祭牲的血彈在祭壇的周圍,就有替人贖罪的作用呢?若然如此,那麼機械性地獻贖罪祭,豈不就能解決神對罪的厭惡,神人的關係就能修復嗎?

       不過,當我們閱讀大衛一篇向神深切認罪的詩篇時,卻對贖罪祭或贖愆祭有了更深的了解。大衛說:「神啊!求你按着你的慈愛恩待我,照着你豐盛的憐憫塗抹我的過犯。求你徹底洗淨我的罪孽,潔除我的罪」(詩五十一1-2),他說明了神對獻祭者的心意:「看哪!你喜愛的是內心的誠實…因為你不喜愛祭物;我就是獻上燔祭,你也不喜悅。神所要的祭,就是破碎的靈;神啊!破碎痛悔的心,你必不輕看」(詩五十一6、16-17)。神為人的罪設立祭禮,是出於慈愛;人進行獻祭,是出於痛悔的心。

       神藉先知彌迦也清楚表明,祂對人所要的是甚麼:「我朝見耶和華,在至高的神面前叩拜,當獻上甚麼呢?我朝見他的時候,當獻上燔祭,當獻上一歲的牛犢嗎?耶和華喜悅千千的公羊,或是萬萬的油河嗎?為我的過犯,我可以獻上我的長子嗎?為我的罪惡,獻上我親生的孩子嗎?世人哪!耶和華已經指示你甚麼是善,他向你所要的又是甚麼;無非是要你行公義,好憐憫,謙虛謹慎與你的神同行」(彌六6-8)。

​       由此看來,若把神在利未記對獻祭的指示,只看作是一個獻祭制度,或是一套要命人遵從的律例,便是捉錯用神,只會像舊約的以色列民一樣,把獻祭變成一個機械化的儀式,但這儀式本身是沒有作用的。神由始至終都是看重人的內心如何面對祂;人唯有帶着感恩或悔罪的心去獻祭,才會蒙神悅納。

獻祭的意義

利未記的潔淨條例

聖經學者提出許多原則來解釋潔淨與不潔淨的區分,例如:

(1) 以「適用於敬拜」的原則來區別潔淨與不潔淨的家畜或家禽,潔淨的才可用於獻祭。

(2) 以「血是生命之源」來區別潔淨與不潔淨,因此,由於婦人生產或月經都會失血,生命便出現虧缺,視為不潔淨,需等待潔淨的日子滿了,才可進聖所(利十二4)。

(3) 從民眾衛生的角度,來理解皮膚病、觸摸死屍、房屋的牆壁和灰泥發霉等狀況,之所以被視為不潔。

如何處理不潔淨:

​處理不潔與處理罪不同,處理不潔的方式較為直接和簡單,包括洗衣服、用水洗澡、家居不外出或在帳棚外居住、皮膚病患者要把衣服燒毀、潔淨後獻小祭牲,痊癒後給祭司察看等。

                          該如何理解潔淨的觀念?

對我們現代人來說,潔淨與不潔的觀念,除了可從公共衛生來理解皮膚病的處理外,其他許多條例都是難以理解的,只能說標準是神定立出來的,用意是要以色列民清楚知道他們的神是聖潔的神,他們要從其他國家和民族中分別出來在日常生活中習慣去區分甚麼是會污穢他們的,就不去沾染它們

這等條例既然涉及日常生活,如果以守規則的態度去遵守,一定會令人感到厭煩,又或流於潔癖,相信這決非神的心意。而且,舊約也有些事例,是不以守規矩的態度去面對這等潔淨條例的。例如:神吩咐烏鴉叼餅和肉給以利亞吃,但烏鴉是不潔的雀鳥,牠們吃的又是腐肉,神為何偏要使用烏鴉來供食呢?以利亞吃牠叼來的肉,會否不潔呢?又例如,乃縵是外族亞蘭國的元帥,他患了大痲瘋,來向以色列的先知以利沙求醫。以利沙叫他在約但河沐浴七次,他就痊癒了。這顯然不是照潔淨條例所指示的去做。

來到新約,耶穌把潔淨與不潔的觀念解釋得很清楚:「難道不知道從外面進去的,不能使人污穢嗎?因為不是進到他的心,而是進到他的肚腹,再排泄到外面去。(他這樣說是表示各樣食物都是潔淨的。)」(可七18-19)。此外,使徒彼得在異象中看見有一塊布,裏面有各樣走獸和昆蟲並飛鳥,從天上縋下來,有聲音對他說:「彼得,起來,宰了吃!」彼得卻說:「主啊,千萬不可!我從來不吃俗物和不潔的東西。」第二次有聲音向他說:「神所潔淨的,你不可當作俗物。」這樣一連三次…(徒十11-16)。換言之,潔淨與不潔的區分──特別是食物方面──似乎都在於是神定立。因為一切動物都是神所造的,所以當神說是潔淨的,就是潔淨的了。

那麼,神要以色列民遵守這些潔淨條例,是為了甚麼呢?也許是要讓他們明白「世上的事物,本質上已存在着不潔」的觀念。「不潔」的存在是由於這世界已經敗壞,並不全然是好的,一些似乎無好壞之分的事物也可能存在着不潔,隨時會污染人,會損害人的生命。用現代的講法,一些原本是「好的」或無好壞之分的東西,卻可能會帶來「不好」的結果,令人腐化、污穢、鬱結和擾亂,損害人自己,或損害人與別人及神的關係。

 

對於這些東西,我們或許可用利未記那些處理不潔的方式,包括:立即處理、自潔、獨處一段時間,來處理這類「污染」。

不過,最首要的,是讓聖靈在我們心中,教導和揭示出甚麼會引致我們污穢,然後求聖靈幫助我們如何面對和處理。

潔淨條例

舊約的以色列國有沒有守過安息年和禧年呢?

舊約似乎沒有他們守安息年和禧年的記載,反之卻有這樣的指斥:「耶和華以色列的神這樣說:「我把你們的列祖從埃及地為奴之家領出來的那日子,就和他們立了約,說:『一個希伯來兄弟賣了身給你,服事了你六年,到第七年,你們各人就應釋放他,容他自由離去。』你們的列祖不聽從我,毫不在意。現今你們悔改,行我眼中看為正的事,各人向自己的同胞宣告自由,並且在稱為我名下的殿中,在我面前立了約。你們卻又反悔,褻瀆我的名;各人把得了釋放隨意離去的奴婢叫回來,強迫他們再作奴婢」(耶三十四13-16)

尼希米也曾要求被擄後的以色列民發咒起誓,必遵從神藉摩西所傳的律法,包括「每逢第七年,我們必不耕種田地,並且豁免一切債務」(尼十31),但究竟以色列民有沒有切實遵守,則沒有記述。可見在人類社會中實行安息年真的很難,至於禧年就更不消說了。

人要實行安息年和禧年,首先要對神有絕對信心,仰賴祂的供應。神知道人需要安全感,所以祂已承諾:「如果你們問:在第七年我們不耕種,也不收藏我們的出產,我們吃甚麼呢?在第六年,我必命我的福臨到你們,地就會生產足夠三年食用的出產。第八年你們耕種時,仍有舊糧吃;直到第九年,收成新糧的時候,你還有舊糧可吃」(利二十五20-22),神承諾會首先豐足供應,讓人守安息年時不用擔憂。但問題是,僅能吃飽不是人的願望呀,人還喜歡累積甚至囤積更多!要看着累積得來的糧食一天天減少,以致吃光,大多數人都會捨不得的。土地既然沒有呼叫辛苦,休耕又可能養懶人,為何要休息一年呢?其他國家都沒有這個規例啊!

至於在禧年要豁免同胞債項,和甚至是在禧年歸還抵押的土地和產業,更要釋放所有奴僕,要「向全地所有居民宣布自由」(利二十五10),更可說是消滅貧富懸殊的超級措施。但這卻要所有國民都共同信服於神的聖潔律例,有一顆愛神愛人的心,知道一切都本屬於神,才可能實行。

安息年
漩渦

摩押

 

摩押是亞伯拉罕侄兒羅得與大女兒亂倫所生的兒子(創十九37),他的後代被稱為摩押人,他們後來居住和建國的土地便稱為摩押地,該地在死海以東的高原。

那麼,以色列人怎麼會在摩押平原安營呢?(民二十二1)

 

翻回民數記二十一章,色列人請求亞摩利王允准他們經過領地,但亞摩利王不准,以色列人便與他們交戰,「以色列奪取了這一切城,也住在亞摩利人的各城」(民二十一25);而經文接着在26節指出:亞摩利王「曾經與摩押以前的王交戰,從他手中奪去了所有的地,直到亞嫩河。」

 

所以,以色列人在摩押平原安營的那塊地,是從亞摩利人手中奪得的;那地原屬於摩押,也一直稱作「摩押平原」。這地「就是在約旦河東邊,耶利哥的對面」(民二十二1)。

 

摩押和亞摩利是以亞嫩河作為邊界的,因此,當以色列人佔取了亞摩利的領地,摩押王便很驚慌,害怕以色列人犯境,於是便找米甸的長老一同請巴蘭來咒詛以色列人(民二十二2),但最終不成功。

 

以色列人在進入迦南地前,一直在這平原安營,後來還因流本和迦得支派的要求,摩西把這塊在約旦河東的平原之地分給流本、迦得和瑪拿西半支派作產業(民三十二1-5)。摩西在這約旦河東的摩押地(即「摩押平原」),開始講解申命記記載的律法(申命記一5)。最後,摩西從摩押平原上了尼波山(申三十四1),看了神要賜給以色列民的迦南地,就死在那裡,「耶和華把他埋葬在摩押地」(申三十四6)。

 

所以,摩押與以色列國的約旦河東領地隔着亞嫩河作邊界,它是以色列的鄰國。

在士師時期,以色列與摩押的關係​

但是,在士師時期,摩押王伊磯倫集合了亞捫人和亞瑪力人,前來擊敗以色列人,佔領了棕樹城。 以色列人服事了摩押王伊磯倫十八年,直至士師以笏成功刺殺摩押王,以色列才回復太平(士三12-30)。所以,在士師時期,摩押成了以色列的一個外敵

摩押

巴蘭的詭計

以色列人奪得亞摩利人的領地後,接鄰的摩押王因懼怕以色列人犯境,便找米甸長老一同請巴蘭來咒詛以色列人。但巴蘭因知道以色列神的大能,不敢造次,所以變成三次祝福以色列(民二十二至二十四章)。

​但米甸人(註1)沒有就此罷手。民數記二十五章1節記載,當以色列人住在什亭的時候,有些以色列人因與摩押女子(註2)行淫和拜巴力.毗珥(註3),遭神懲罰之際,西緬支派中一個家族領袖的兒子心利,卻當着眾民面前帶了米甸領袖的女兒進到卧室,直到祭司亞倫的孫子非尼哈把兩人殺了,神降的瘟疫才止息,以色列人在這次瘟疫中死了24,000人。

後來神對摩西說:「你要擾害米甸人,打擊他們; 因為他們用詭計擾害你們;在毗珥的事上,和他們的姊妹,米甸領袖的女兒哥斯比的事上,用詭計欺騙了你們。」(民二十六16-18)。

到以色列人向米甸報仇的戰鬥中,他們把米甸的五個王和巴蘭都殺了(民三十一8),因為「...這些婦女因巴蘭的計謀,使以色列人在毗珥的事上,得罪耶和華,以致瘟疫臨到耶和華的會眾身上」(民三十一16)。

可見巴蘭咒詛以色列民不成,知道以色列神保護以色列民,是無法勝過他們的;於是,他便轉而獻計米甸長老,試用女色引誘以色列人拜巴力.毗珥,藉此令以色列的神發怒,降瘟疫滅以色列人。此人真是居心惡矣,但可惜以色列人太愚蠢,輕易受引誘,離棄真神,自取滅亡!

註1:米甸人應是亞伯拉罕與基土拉所生之子米甸的後代(創二十五1-2)。亞伯拉罕把財物分給米甸和他的弟兄,打發他們離開以撒往東方去(創二十五1、6)。

註2:這裡的「摩押女子」可能是指下文的米甸女子,她們住在摩押地。米甸顯然是遊牧的部族,沒有本身的領土,因以色列人殺米甸五王和奪去他們極多的牲畜、財物,卻沒有提到佔奪任何領土。

註3 : 「巴力」(Baal)是舊約時代,迦南一帶地區所敬奉的一個主要神祇名稱。「毗珥」應是指到「毗珥山」(民二十三28,摩押王領巴蘭到了俯視曠野的毗珥山頂去咒詛以色列),摩押人在毗珥山上可能有神廟奉巴力,所以稱為巴力‧毗珥。

巴蘭的詭計

​亞舍拉

 

亞舍拉(可能亦稱:亞斯他錄)是古代敘利亞、腓尼基和迦南人所敬拜的主要女神的名字。腓尼基人稱她為阿施塔特,亞述人奉她為伊什塔爾聖女。因為以色列人沒有完全佔領迦南地,亞舍拉崇拜得以存留,並在約書亞離世後成為以色列後患。

亞舍拉的形象為一端埋於地下的光禿禿的樹幹。樹幹一般被雕刻成象徵這女神的形狀。因為與雕刻的樹木有關,敬拜亞舍拉的地方通常被稱為「小樹林」,並且希伯來語「亞舍拉」(複數,Asherim)既可以用來稱呼這女神,也可以表示「樹林」。瑪拿西王的一個惡行,就是把亞舍拉雕像安放在聖殿中(王下二十一7)。

亞舍拉被認為是太陽神巴力的配偶,兩者的祭壇經常雙雙建造(參士三7,六28)。亞舍拉也被當成愛神和戰神來崇拜,有時還與另一迦南女神「亞拿」有關聯。亞舍拉崇拜因其淫亂和廟妓而聞名。祭祀亞舍拉的男女祭司同時也占卜算命。

耶和華通過摩西頒布律法,禁止對亞舍拉進行崇拜。律法特別寫明了不可在壇旁栽什麽樹木作為木偶(申十六21)。儘管神有清楚的教導,亞舍拉崇拜在以色列仍然是一個長期存在的問題。當所羅門陷入拜偶像的罪中,亞舍拉就是被他帶入王國的異教女神之一,稱為「西頓人的女神」(王上十一5、33,這裏稱「亞斯他錄」)。之後,耶洗別更推廣亞舍拉崇拜,並由王家供養400個侍奉亞舍拉的祭司(王上十八19)。以色列有時會經歷復興,出現由基甸(士六25-30),亞撒王(王上十五13),和約西亞王領導的拆除亞舍拉的改革運動。

亞舍拉

​亞述在聖經中的淵源,以及如何與以色列為敵

 

創2:14  有河從伊甸流出來滋潤那園子,從那裡分為四道,第三道河名叫希底結,流在亞述的東邊。

創10:11  古實生寧錄,他國的起頭是巴別,以力,亞甲,甲尼,都在示拿地,他從那地出來往亞述去,建造尼尼微...

創10:22  閃的兒子是以攔,亞述等五人,他們所住的地方是從米沙直到西發東邊的山。

王下15:19  以色列王米拿現年間,亞述王普勒來攻擊以色列國,米拿現給他一千他連得銀子,請普勒幫助他堅立他的國位。於是亞述王就回去了。

王下15:29  以色列王加比年間,亞述王提革拉毘列色來奪了以雲...加利利全地,將這些地方的居民都擄到亞述去了。

王下16:7  亞蘭王利汛和以色列王比加上來攻打耶路撒冷,猶大王亞哈斯求亞述王提革拉毘列色,請他去攻打大馬色,以解圍困,亞述王就攻取了大馬色,殺了利汛,把居民擄到吉珥。

王下17:3、王下18:9  以色列王何細亞年間 ,亞述王上來攻擊他,何細亞就服事他,給他進貢,後來何細亞背叛,投靠埃及王梭,亞述王知道了,就把他鎖禁,囚在監裡,亞述王上來攻擊以色列遍地,上到撒瑪利亞,圍困三年才攻取了撒瑪利亞,約在公元前722,將以色列人擄到亞述,把他們安置在哈臘,與歌散的哈博河邊,並瑪代人的城邑。

王下17:24  亞述王從巴比倫,古他,亞瓦,哈馬,和西法瓦音,遷移人來安置在撒瑪利亞的城邑,代替以色列人。

王下18:13、代下32:1、賽36:1  猶大王希西家倚靠耶和華,他不肯事奉亞述王,希西家十四年,亞述王西拿基立上來攻打猶大的一切堅固城,將城攻取,希西家差人往拉吉去,見亞述王,亞述王罰猶大王銀子三十他連得,但亞述王仍從拉吉派大軍攻打耶路撒冷。

王下23:29  猶大王約西亞年間,埃及王法老尼哥,上到伯拉河,攻擊亞述王,約西亞去抵擋他,埃及王在米吉多遇見約西亞,就殺了他。

 

代上5:6  巴力的兒子備拉作流便支派的首領,被亞述王提革拉毘尼色擄去。

代上5:26  他們得罪了他們列祖的神,故此,以色列的神激動亞述王普勒,和提革拉毘尼色的心,他們就把流便人,迦得人,瑪拿西半支派的人,擄到哈臘,哈博,哈拉與歌散河邊。

代下28:16  因為以東人和非利士人攻擊猶大,亞哈斯王差人去見亞述諸王,求他們幫助,亞述王提革拉毘列色上來,並沒有幫助他,反倒欺凌他。

代下33:11  耶和華警戒瑪拿西和他的百姓,他們卻是不聽,所以耶和華使亞述王的將帥來攻擊他們,用鐃鉤鉤住瑪拿西,用銅鍊鎖住他,帶他到巴比倫去。

拉4:2  猶大和便雅憫的敵人,聽說被擄歸回的人為耶和華以色列的神建造殿宇,就去見所羅巴伯,和以色列的族長,對他們說,請容我們與你們一同建造,因為我們尋求你們的神,與你們一樣,自從亞述王以撒哈頓帶我們上這地以來,我們常祭祀神。

亞述
bottom of page